园林与生态工程学院
 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队伍  党建思政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学科科研  学生工作  招生就业  下载中心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学院领导 
 党政机构 
 教学机构 
 历史沿革 
 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
您的位置: 首页>学院概况>规章制度>正文
园林与生态工程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园林内发字【2017】3号
2017年05月15日  

园林内发字【20173

园林与生态工程学院

“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发展基础及面临的挑战

(一)学院基本情况

园林与生态工程学院由原农学院于20168月调整更名,设有园艺园林、农学与生物技术2个教学系,原有园艺、园林、植物保护、农学4本科专业,2017年新增设施农业技术与工程专业,现在校本科生800人。建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验室5个,预计2017年底搬迁至新校区后教学科研面积近10000平方米。拥有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涵盖作物、园艺、植物保护、农村与区域发展4个领域,在校研究生130余人。学院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邯郸市农业科学院、邯郸市蔬菜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现有蔬菜花卉科技园、农场等校内实践教学科研基地,并在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建有校外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学院建有食用菌研究所、校级园艺学重点学科、邯郸市设施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植物学》精品课、太行山山地经济区创新联盟、京津冀区域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京津冀农林高校联盟等科研教学平台。学院注重社会服务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形成了绿色环控蔬菜高效栽培、食药用菌选育与栽培、果树高效栽培、果树节水灌溉、生态园区和大型果园的规划设计及管理等工程特色明显的团队。陈敬谊团队被授予河北省高校“李保国式科技服务团队”,团队负责人为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农博士在行动”节目组特聘专家。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荣获河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以及“河北省第四届插花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学院现有教职工62人。专任教师51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5人,博士11人,硕士18人。河北省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1人,享受河北省政府津贴1人,河北省教学名师1人,河北省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出国培训人员2人,河北省岗位专家1人,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选1人,河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河北省优秀教师1人。

(二) “十二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就

1、师资队伍稳步增强

2010年到2015年,原农学院新增教师8人,新增硕士生导师19人。2人晋升教授,3人晋升副教授。截止201510月底,全院专任教师127名,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53人,博士28人,硕士58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67.7%;副教授以上职称比例达61.4%。享受河北省政府特贴2人,河北省优秀教师3人,河北省教学名师1人,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选3人,河北省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3人,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1人,校级教学名师3人。

2、科研水平稳步提升,成果不断涌现

“十二五”期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2项;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1项,其中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省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一等奖1项,省科技发明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获市级奖励19项,其中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市山区创业奖一等奖2项;职务发明专利15项;软件著作8部;建立2个省级科研平台;2个市级科研平台。著作72部,其中专著9部;I类以上论文28篇,至“十二五”末,学院各级科研经费年度总额达到1300万元。

3、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十二五”期间,取得畜牧学一级学科和农业硕士专业学位2个全日制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涉及学术型和专业学位两种类型、7个方向、6个领域,园艺学等两个校级重点学科。

十二五期间新增植物保护、食品科学与工程两个本科专业,目前学院开设农学、园艺、园林、植物保护等7个本科专业。

4、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稳步提高

2010年~2015年的五年间,学院累计招收各类学生234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61人、本科生1631人、专科生678人。修订、完善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估体系,建立、健全教学督导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和听课制度,强化质量意识,狠抓质量管理;改革本科生实习模式,努力提高本科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进一步加强毕业论文工作,确保论文质量。强化研究生教育管理,提高研究生教学水平和国内外交流。

2010年起出台《农学院关于示范课程建设实施办法》连续五年评选院级示范课程15门,通过资助建设,推优参选省级、校级精品课程。从2012年起举办农学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每年10名教师获得奖励。十二五期间,已有《植物学》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重点课4门。河北省优秀教师3人,河北省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3人,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获奖5人。

5、科研平台建设明显增强

2010年以来,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资金”、“日元贷款”、“教学平台专项设备购置”、“校畜牧学重点学科建设”、“河北省禽病工程中心建设”、“新专业建设”等项目经费,补充和更新了近700万元仪器设备,改善了学生实验条件和教师的科研条件。先后建设了“河北省禽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邯郸市设施蔬菜工程技术中心”等3个市级和1个省级科研平台。

6、社会科技服务形成特色

十二五期间协助邯郸县科技局、馆陶县科技局、魏县科技局完成了3项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目前正在协助馆陶县科技局、邱县科技局、肥乡科技局实施“优质无公害蔬菜产业化技术开发与示范”等三项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25名教师被科技厅选为“三区”科技人才支持项目的科技服务人员,到大名等六个贫困县进行科技服务。郑素月教师被聘为阜平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技术专家。我院刘美玉教师主持研发的鸡蛋可食材料涂膜保鲜技术在馆陶县多个养殖场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陈敬谊老师受聘河北电视台“农博士在行动”专家,获2014年优秀专家称号。河北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太行山山地经济区创新联盟工作机构由我校牵头负责,我院负责实施。

十二五期间学院与省内外30余家涉农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多次被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邯郸日报等媒体报道。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1、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

学院注重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在职教师的学历提高和能力培养,同时引进青年博士,师资队伍素质得到了明显加强,但缺乏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大师级人才。

教学团队年龄老化锐意进取精神不足,优秀中青年教师出现断层。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比例偏低。截止目前,学院拥有专任教师51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1人,占教师的22%45岁以下的教师12人,占教师的24%。问题:主要总结为“四多四少”:低职称多,高职称少;低学历多,高学历少;年老的多,年轻的少;教学能力强的多,科研能力强的少。

2、高水平科研平台和实验室建设有待加强

省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平台、教学设施等支撑条件比较薄弱,实验仪器设备有待更新,影响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3、重大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较少

主要体现在国家级科研项目、成果奖项少,对区域农业经济具有较强应用价值的原创性成果较少,高影响因子的三大检索期刊论文数量较少。

4、学科和专业建设有待加强

学科特色不明显,尚需进一步凝练,学科领军人才缺乏,学术团队建设不够完善,重点发展学科建设力度不够,缺少省级重点学科。在专业建设中存在思想不够解放,得过且过思想严重,传统专业改革力度不够等问题。

5、内涵建设有待提高

学院文化建设有待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挑战杯和学科竞赛成绩要有突破;教职员工的改革创新意识不强;学院的管理制度需进一步完善,通过建立实施相应的奖励政策,完善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明确院系两级责、权、利关系,激发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对新引进的青年教师需进一步加强培养,为青年教师和人才的成长搭建施展的平台。

6、优质生源不足。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伴随着人口出生率下降导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减少,另外,越来越多学生选择出国留学,进一步加剧了生源缩水。在综合性大学中传统的农科专业弱势招生现实更为突出,生源特别是优质生源不足。

(四)“十三五”发展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机遇

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政策环境,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设立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等都为我院的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学院悠久的办学历史,优秀校友的涌现,“十二五”期间的建设成就,特别是2017年学校东迁办学环境的改善为学院未来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2、挑战

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招生制度的改革、地处的区位因素,使学院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优质生源的招收工作难度加大。另外,省内同行单位较多,它们的发展基础和态势均较好,都在一些领域拥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制约学院发展的外部因素很多,压力也非常大。

在综合性大学中与其它学科相比,本院各学科社会比较效益相对较低,拓展发展空间难度较大,尤其是现代农业对传统农学专业提出的挑战。同时,学院内部学科发展不平衡,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数量不多,都直接制约了学院的规模扩大和事业发展。

二、指导思想及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行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趋势,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工程特色,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重点、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院系目标管理为指南,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创新,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落脚点,以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为主线,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实现工程特色明显的河北省强校做出贡献。

(二)学院的定位

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立足河北,面向全国,服务现代农业产业链,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强化科技服务特色,学科交叉融合工程特色明显的创新与应用型学院。

(三)学院发展的总体目标与思路

办学规模基本稳定,办学层次进一步提升;专业学位授权点实现全覆盖;人才培养水平进一步提高;实验和实习条件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更趋合理;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力得到较大提升;社会服务工作特色显著。到十三五末,争取有1-2个学科成为河北省优势学科。

一是坚持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二是坚持工程特色明显的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三是协同育人的办学模式;四是坚持特色化的社会服务发展方向。

三、“十三五”规划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学科和专业建设规划

1、加强学科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

力争在“十三五”末,培养、引进博士毕业生2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50%以上,具有出国学习、访问、学术交流经历的教师比例达10%以上。围绕我院重点发展学科研究方向,力争引进学科领军人才1-2名;计划培养高层次学术带头人2-4名,选送3-5名中青年学术人才到国内外访学、进修和合作研究;打造3-4支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学术创新团队,实现学术队伍结构的优选优化。

2、加强双一流学科建设,凝练学科方向

努力建设好已有的园艺学校级重点学科,力争增加一个学术学位硕士授权点,申报获批一个省级重点学科。加强农业安全(土壤污染与生态修复工程)学科建设,完成土壤污染与生态修复工程实验室建设并初步形成较稳定的学科团队,明确团队研究方向。

3、加强平台建设与学术交流

继续建设好现有平台,新建1-2个研究中心或研究院。依托两个联盟邀请省内外专家开展学术交流,争取举办省级以上学术会议2-3次,教职工参加本学科学术会议10人次/年。

4、积极探索和发展交叉学科

围绕学科融合,协同创新的目标,依托中国农业大学等重点大学,积极探索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与医学相关学科结合建立园艺疗法、道地中草药资源的筛选与栽培交叉学科;与机电、装备、信电相关专业结合建设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等交叉学科。

5、专业建设规划

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行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自身特点,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加强设施科学与工程、园林专业等生源好的专业建设,扩大招生规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造或撤并传统农学类专业,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延长产业链,使之具有工程特色;调整部分专业培养方向,满足社会需求;培育和申报社会需求的新专业。

(二)人才培养教育改革发展规划

1、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行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学院整体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培养标准,细化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完善教学环节,实现培养方案中的各门课程和具体的教育教学环节都能支撑专业培养标准。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彰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深化教育改革,按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将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职业技能教育渗透到大学四年教育全过程,不断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预计到2020年,毕业生总就业率保持在90%左右,考验上线率达30%左右,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的成绩居于同类高校先进行列,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将有大幅提升。

推进协同育人。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推进高校与高校,高校与政府、社会间的协同,推进学科专业间的协同,建立协同育人新机制。

2、加强实验室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进一步理顺关系,规范实验室管理体制,加强实验室运行机制改革与实验室建设。以学校新校区建设为契机,建设我院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和科研基地。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以硬件建设和配套完善为重点,力争在十三五末建成规模合理、功能分区、设施完善、运行顺畅的校内实习基地。进一步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通过与校外实习基地合作,探索农科教合作教育新途径。强化实践训练,办好各专业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训练。通过实验、实习、生产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课外学术和科技活动、就业和创业能力培养、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项目、学科竞赛等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推动实验室开放,加强自主实验的指导,引导学生进实验室,提升实验室的服务能力。加大对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的开发使用,提高使用效率,建立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评估和对外开放制度,促进资源共享。

3、围绕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和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开展工作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核心是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实现状况进行评价,通过评估的评价、监督作用,促进高等学校坚持内涵式发展,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针对学院的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全力做好审核评估的各项准备工作。

4、加强课程建设

加强课程建设,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加强新型课程、微型课程、实践课程建设。

5、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鼓励教师继续深造提高学历、进修学习。出台《园林与生态工程学院青年教师培养管理办法》,用3-5年的时间通过导师制、听课、试讲、助课、辅导实验、示范课程、顶岗实践等多种方式,对青年教师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各方面进行全面培养,提高青年教师的各项技能。

6、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满足教学工作要求。在互惠互利、共同建设、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加大与政府、现代农业企业的联系和合作,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协同建设、管理实习基地,打造人才培育的工程特色。

7、实施个性化培养

学院有些专业教师多,学生少,为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实行导师制。学生进入三年级,根据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通过个人报名选择导师。准备考研的学生配备科研能力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导师,实行“11”指导,进入导师研究室,进行科研训练;非考研学生安排实践能力强的老师,指导学生到实习单位顶岗实习,实行个性化培养。

8、研究生教育

积极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突出职业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位授予标准。做好研究生培养与职业任职资格的有效衔接,打造“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规划,建立起能使研究生“学有所成、学能所用”的保障体系。

(三)学术领军人物与学术团队建设规划

围绕我院重点发展学科研究方向,加强人才引进和学科团队建设,力争引进学科领军人才;计划培养高层次学术带头人1-2名,选送2-3名中青年学术人才到国内外访学、进修和合作研究;打造2-3支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学术创新团队,实现学术队伍结构的优选优化。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有计划选派各学科骨干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每年邀请4-5位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

(四)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发展规划

1、加大投入,完善科研工作条件

加大投入,完善科研工作条件,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和投入,补充和完善配套先进实验设备。合理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等项目资金,改善我院办学条件,为教学科研提供良好的条件。

2、增强学术团队、学科科研能力,提升整体科研水平

进一步完善科学研究激励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取得高质量、高水平的原创性成果;发挥学术团队作用,鼓励学科成员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学术团队主要成员完成10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创造条件为学科成员出版专著提供便利。

学院在十三五建设期间,争取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30项。力争在国家一级刊物及三大检索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篇。

3、加强科研平台与条件建设

加大邯郸市设施蔬菜工程技术中心、校食药用菌研究所建设力度,创造条件申报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加强与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的合作,做好优质资源共享,打造科研共同体合作申报各级重大项目和重要奖项。

4、完善社会服务工作机制,服务京津冀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继续发扬学院社会服务工作的优势,以国家、省、市政策为先导,努力完善社会服务工作机制,打造1-2个优质品牌,服务京津冀农业经济协同发展。

(五)国际合作与交流发展规划

通过加强与海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学院选派管理人员赴国外考察、青年教师留学深造。与此同时,学院也邀请国外专家来校展开学术交流活动,通过“送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针,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在“十三五”期间,积极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培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力争与中国农业大学、天津瑞普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意向。选派5-7名管理人员、青年教师留学深造;联合培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建设,提高院领导班子领导学院科学发展能力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以保持同师生员工的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班子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队伍建设为基础,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通过理论学习,统一思想,提高工作效率,打造团结奋进的领导集体,集中学院骨干力量,发挥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提高管理水平,使工作常抓不懈、常抓常新。充分发挥学院职工、双代会代表在日常管理以及上述规划实施中的作用,听取并吸纳专家的意见和可行性方案,保证规划中各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增强学院发展内在动力

一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管理,规范各项管理活动,照章办事。二是建立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学科发展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按设定目标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贡献进行评价考核,建立健全有利于成果产出的教师绩效动态考评体系,促进学院科学发展。三是加快推进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管理方式由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的根本转变。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出台教学系考核办法,明确院系权利和责任,充分发挥各系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五、预期成效分析

(一)办学规模基本稳定,办学层次稳步提高

在校本科生人数稳定在1000人左右;积极发展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校硕士研究生规模达到100人左右。

(二)学科和学位点建设上新台阶

加强学科和学位点建设,争取政策,加大力度,明确责任,努力构建数量适度、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好现有的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园艺学校级重点学科,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新增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授权点。

(三)专业结构和布局合理

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发展需要,建设好现有本科专业,通过调整和优化本科专业设置,进一步完善专业结构。到“十三五”末期,新增省级精品课程1门,新增2门校级精品课程。以“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为突破口,探索农科教合作办学新模式,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四)科研平台和实验室条件不断改善,实习基地建设得到加强

进一步整合优化实验室资源,改善实验室设备,合理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资金,改善我院办学条件,全院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300万元左右,为教学科研提供良好的条件。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合理分配校内实习基地,完善基地硬件建设;进一步扩大和优化校外实习基地,与校外高水平的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实习基地13个左右,充分满足实验实习需要。

(五)师资队伍建成为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稳定教师队伍规模,提升队伍层次。“十三五”末,我院专任教师基本稳定在70人左右,其中拥有省级学科带头人1-2人,高级职称比例达到70,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达80,其中博士学位教师超过50。硕士研究生导师达30人。

(六)科研与科技开发工作上台阶

树立科研强院的思想,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加强科研团队建设,争取在科研层次、规模、成果上有较大提升。“十三五”期间,力争独立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年均到账科研经费250万以上,高水平科技论文数20篇以上,其中被SCI EI ISTP SSCI收录的论文数达到7篇左右,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项,争取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同时,要加大科技开发力度,加强与政府和社会的合作,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力度。

(七)加强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形成科技服务地方、校企合作的鲜明特色

加强培训工作力度,提高师资培训水平,为提高全省农业技术人员水平多做工作。结合农业部、省农业厅、市农业局工作安排积极做好服务“三农”的培训工作,包括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和农业创业培训等,力争知识更新培训规模每年800人以上,农民创业培训700人以上。狠抓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创建培训品牌。利用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平台,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经济职能,为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园林与生态工程学院

 2017228

园林与生态工程学院办公室              2017228日印发

                                      (共印7份)

上一条:园林与生态工程学院2017年工作计划 园林内发字【2017】4号
下一条:园林与生态工程学院关于学院领导工作分工的通知 园林内发字【2017】6号
关闭窗口